当前位置:首页 > 新闻中心 > 虫害知识

白纹伊蚊

发布日期:2017-12-30 浏览量:1108

基本信息

白纹伊蚊(学名:Aedes albopictus)俗称黑纹子、花蚊子、花斑蚊、花脚蚊,生性凶猛、攻击力强,也被称为"亚洲虎蚊"。它们来自东南亚,散布于马达加斯加往东到新几内亚,北至韩国的纬度地区。与埃及伊蚊(Aedes aegypti)同为登革热的病媒蚊。像蚊科的其他成员一样,雌性的蚊子有一个长而细的管状器官,用来收集血液,喂养它的卵;而雄性则吸食花蜜或植物汁液。雌性的蚊子会把卵产在水的附近来繁殖,但不像其他蚊子一样把卵直接产在水中,典型地会把卵产在死水池中,任何敞开盛了水的容器都可以令幼虫生长繁殖

 

外形特征

白纹伊蚊是中国重要的媒介昆虫,在国外被称为亚洲虎蚊。这是一种有白斑和银白斑的黑色或深褐色蚊虫,属于"清水容器型"蚊子,俗称花斑蚊

白纹伊蚊是中小型黑色蚊种,有银白色斑纹。在中胸盾片上有 一正中白色纵纹,从前端向后伸达翅基水平的小盾片前而分叉。后跗1-4节有基白环,末节全白。腹部背面2-6节有基白带。

生活习性

白纹伊蚊主要在白天吸血,下午活动高峰比上午明显。

雌蚊是非常活跃和凶猛的吸血者。卵的抗旱力很强,孑孓在所有类形的细小积水处(树洞、竹筒、空罐、轮胎、水洼等)孳生,成蚊在胸背和脚都有白色间条,栖息在树丛。

蚊虽喜在室外活动,但亦会飞进室内。雌蚊在日间吸食血(高峰期出现于日出后两小时内及日落前两小时内),飞行能力不强(100),传播登革热、乙型脑炎等。

白纹伊蚊喜欢在小面积的积水上产卵,而且其幼虫具有"嗜静"的特性。水环境安静、阴凉,不易受打扰,最适合这种伊蚊产卵以及孑孓存活。

 

传播疾病

登革热

白纹伊蚊是登革热重要的传播媒介,该病发现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,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,是世界上分布最广、发病人数最多、危害最为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。

白纹伊蚊也福建登革热的传播媒介。福州港与登革热常年高发地区台湾及东南亚国家在人员、交通工具、集装箱和货物方面往来频繁。更于1999年发生了登革热的大流行。福州市的气温适宜、雨水充沛,具备了蚊类孳生的优良条件。

基孔肯雅热

白纹伊蚊也是一种始发于非洲的病毒性传染病--基孔肯雅热(Chikungunyafever)的主要传染媒介。1952年,首次在坦桑尼亚发现本病流行,1953年分离到基孔肯雅病毒(Chikungunyavirus,CHIK-V):"基孔肯雅"这个名称音译自坦桑尼亚Swahili土语,意思是"屈肢痛",形容病人因严重的关节疼痛而蜷缩着身体的特征体态。这种传染病主要分布于冬季气温18℃以上的非洲及东南亚热带及亚热带地区。

生长繁殖

雌蚊一生只交配一次,这个惟一的机会要被我们释放的雄蚊获得。"放出的雄蚊在野外大概能存活两周,它的交配能力前三四天最强,而野生蚊子每天都在长,因此需要通过持续释放,保持交配优势。要达到好的控制效果,释放的雄蚊与野外雄蚊比例在5:1最合适。5:1意味着,野生雌蚊有超过80%的机会和"绝育雄蚊"交配,交配后下一代将不会孵化产卵。

上一篇:伊蚊下一篇:中华按蚊

最新资讯